涂料施工到垂直的基材表面后,由于重力的影响向下流动形成悬垂状突起状况称之为流挂,根据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流挂、帘状流挂和流淌。
流挂一般而言是分散的条状或水滴状突起。如果流挂连接成片状形成像窗帘般的褶称为帘状流挂。而当涂料完全从基材上脱离,露出基层,称为流淌。
形成流挂的原因分析:
从涂料的角度而言,如果涂料本身的黏度比较低,在施工中极易产生流挂的现象。
平时在常温下不会产生流挂的膜厚,但由于施工时底材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导致出现流挂。夏天高温时,暴露于室外的钢材表面可以达到40~60℃的高温,而此时的空气温度可能在30~40℃,涂料施工到这种表面,涂层接触底材的区域可能达到与钢材同样的温度,而表层与空气接触的区域与空气温度接近。温度高的底层,黏度下降,流动性增强,此时表层黏度相对较高的湿膜就会滑动流淌形成流挂。当温度过低时,同样会出现类似的黏度差而造成流挂,只不过正好相反。
很多时候,上述两种情况,可以通过调整涂料施工的技艺和工艺来避免和控制。但是如果施工的技艺和工艺不当,即使在正常的条件下也会产生流挂的缺陷。这也是产生流挂最常见的原因。
在涂料施工时,一次给予过高的湿膜厚度,涂层的自重超过其与基材的黏附力,就会形成流挂。这往往是在喷涂时喷枪行走的速度过慢、喷嘴距离基材表面太近造成的。有些时候,喷涂压力过高,湿膜受到压力的推动也会形成流挂。
另一种情况是在涂料中添加了过多的稀释剂,人为地降低涂料的黏度,增加其流动性而造成施工中易于产生流挂。涂料施工时发现存在流挂,应当及时地调整喷涂压力走枪速度、喷嘴与基材的距离等喷涂技艺,注意控制稀释比率。
如已经存在流挂,在湿膜状态时,可以使用漆刷拉平突起,或者使用边缘平直的玻璃板等刮除过多的涂料;漆膜干燥后发现的流挂,可以采用手工砂纸或动力磨机磨平表面,然后重补涂同种涂料。